随着行业调整、市场分化、消费升级,名酒价值进一步凸显,老名酒回归成为热潮。在贵州酒业历史上,一款曾经与茅台齐名的白酒,鲜为人知。名字就叫“枫榕窖”。
枫榕窖酒,是贵州老名酒、老字号品牌,凭借独特精湛的工艺、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,在重启名酒新价值,激活这款黔酒的新能量。
从1895年的酿酒作坊“枫香小锅酒”到1958年的国营遵义县枫香窖酒厂,再到1992年的遵义恒天酒厂,再到2021年被贵州华盛集团全资收购,“枫榕窖”酒走过百年的酿造时光,有过“一瓶难求”的辉煌荣光,也经历挣扎于市场洪流的几多沉寂。
如今,在贵州华盛集团引领下,枫榕窖酒涅槃重生,坚守“高品质”核心思想,以“品质+品牌+文化”为驱动力,创新商业模式,下沉市场,精细服务,开启百亿新征程。
枫榕窖酒如何重现名酒荣耀?
世人皆知茅台,而不了解“枫榕窖”。事实上,这两者有众多相同点:同处赤水河流域,酱香酒核心产区;都是新中国成立的国营规模企业;同时期价格分别为7元一瓶和5元一瓶;曾都需要批条子才能够购买,有相同的市场影响力;都属于贵州老名酒品牌,有100多年的历史底蕴……
提起贵州枫榕窖酒的酿酒历史,要追溯到清朝中晚期。清乾隆年间疏浚赤水河,恢复盐运,川盐入黔,一时盐运商业繁荣。遵义枫香镇作为盐运官道的重要驿站,凭借优势的地理位置,成为当时盐商们来往交易的重要中转集镇。
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,枫香镇主以开办陶瓷作坊为业,为茅台镇的酒作坊生产酒坛、酒罐。因枫香镇地处盐运重要节点,与毗邻的茅台镇同享赤水河流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,再加上当地粮食丰裕、生产酒坛酒罐,为其酿造酱香美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1895年,在茅台镇烧坊上担任酿酒师的枫香王姓酒师从茅台回到枫香场,办起了酿酒作坊,卖给过往盐商和背盐人。因其所酿之酒上乘的品质,加之取溶洞山泉水酿制,当地百姓亲切的誉之为“小溶酒”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,又因其产地名为枫香,故爱酒者又称之为“枫香小锅酒”。由于传统作坊式生产的局限,产量一直非常有限。直到1958年,全国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工业化浪潮,这一传统生产方式才得到颠覆性的改变。
枫香小锅酒厂归国有,改名为国营遵义县枫香窖酒厂。因地处枫香,酿制水源取自厂区内大榕树旁独有的溶洞山泉,借天地之赐而取“枫”“榕”入名,故将所酿造的美酒命名为“枫榕窖”。
1978年,全国开启“改革开放”的伟大进程,枫香窖酒厂刚好成立20年。1980年,时年35岁的毛国伦进入酒厂。1986年,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。尽管枫香窖酒厂已成长为贵州知名酒厂,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,酒厂也一度维艰,改革势在必行。
1986年2月,毛国伦临危受命接任厂长,扛起振兴酒厂的大旗,在全新部署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。毛国伦上任第一件事,就是调整酿酒原料,学习并借鉴邻居茅台的工艺技艺,参照其标准进行生产,同时扩大生产规模,大幅提升产量。前几十年的蓄能,为枫榕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,也为毛国伦的改革铺垫了道路。
很快,在一系列改革后,枫榕窖的酒质及产量都实现提升,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。枫香窖酒厂于1984年至1986年蝉联“遵义名酒”称号,1986年枫榕窖酒荣获“贵州省第四届名酒”殊荣。
枫榕窖酒曾火爆到一瓶难求,需要批条子才能购买,更有“酒中美男”的雅称,而当时枫榕窖就卖5块钱一瓶,而茅台也才只卖7块,逢年过节提一瓶枫榕窖可谓面子十足。
“借着市场势头,枫榕窖继续扩能扩产。第二年,年产量就达到三百余吨,相较之前,翻了近10倍。”毛国伦表示。随着产能提升,酒厂数次招工,再一次迈上新台阶。枫榕窖酒畅销全国并走出国门,出口至十余个国家和地区,取得了很好的效益。
“一饮枫榕酒,醉意满湖山。”“香溢四方醉万家。”“枫榕窖名不见经传耶?名不见经传亦是好酒!”文人墨客对枫榕窖也颇多赞许。时代造就名酒,在峥嵘岁月中,枫榕窖酒创造了贵州酒的荣耀与辉煌。